耄耋之年的哥哥完成了妹妹生前的心愿……

时间:2022-10-31浏览:184设置


导语:

从9月21日第一次与崔之骎、崔之骅两位老先生相约见面至今正巧一个月的时间。这一个月来,两位老人温润的声音、清澈的眼神总是浮现在笔者的脑海中,随着两位哥哥的讲述,妹妹崔之骍老师的形象也逐渐清晰起来……

受妹妹崔之骍遗愿所托,三位年近九的耄耋老人:崔之骎、崔之骢、崔之骅日前与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签署协议,向复旦大学捐赠150万元设立“复旦大学崔之骍奖学金”,奖励有志于报考复旦大学的安徽籍学子。

崔之骍老师生前为复旦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数学老师,祖籍安徽,2018年去世,临终前嘱托家人将自己平生积蓄捐赠给复旦大学,她说,成为复旦的一名老师是她一生的骄傲,而幼时随家人在安徽辗转,目睹家乡的孩子到大城市求学的渴望,决定捐出平生所有设立奖学金,助力安徽籍学子逐梦复旦园。

哥哥三度来访,只为完成妹妹遗愿


“喂,请问是复旦基金会吗?我想捐赠一笔钱给复旦,100多万,要求很简单……

912日,基金会接到了一个特殊的电话。声音那头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先生,他是受妹妹崔之骍所托希望在复旦设立奖学金。基金会同事立刻安排了见面事宜。一周后,在孙女崔永晞的陪伴下,老人和大哥一同前来。

老人叫崔之骅,家里排行老三,大哥崔之骎,今年已经87岁。两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为了完成妹妹的心愿,已经跑了三次。第一次因为咨询的部门不熟悉情况,信息不准确作罢,第二次因为疫情原因进不了学校又未果,“这次,我们有经验了,先提前打个电话,终于见到了!”两位老人欣慰地说。

捐赠事宜谈得特别顺利,两位老人儒雅而谦逊,再三叮嘱:“不要给学校添麻烦,学校方便就好……”。在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浓厚的家庭教育和氛围,而通过他们的讲述,妹妹崔之骍老师的形象也逐渐清晰起来。

一家三代复旦情


崔家与复旦的缘分横跨了三代之久。他们的父亲崔思治曾是复旦大学1934届春季班政治系的毕业生。时局动荡,怀抱救国理想的崔思治将所有的心血都投身于当时薄弱的基础教育,1946年在南京郊区创办了圣池中学。1949年解放后,崔老先生把学校捐给国家,举家回到了上海。父亲走得早,家里很多关于父亲的故事都是通过母亲的讲述留在了孩子们的记忆中。1978年高考恢复后的第二年妹妹崔之骍考上上海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复旦二附中任教,正式成为复旦人;第三代中,崔之骅老先生之子崔亦1988年毕业于复旦管理学院经济管理专业。三代人与复旦结下深厚的渊源。

“妹妹对于是复旦二附中老师的身份非常珍惜,也特别感恩成为复旦人。”据哥哥介绍,崔之骍老师从小成绩优秀,正常应该可以考上复旦大学。因时代的原因,66届高中毕业的她无奈与大学擦肩而过。所幸1978高考恢复后的第二年,崔之骍考入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进入当时还是“复旦大学子弟学校中学部”的复旦二附中任教,直至退休。对于崔之骍老师来说,进入复旦大学附属学校工作弥补了她当年的遗憾。她也将对复旦的感情,对教育的热爱,通过三尺讲台,一届又一届地传递给她的学生。

从教三十载,心有玫瑰自带芬芳


说起心目中的崔之骍老师,现任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党总支书记瞿丽红用“传奇”和“毅力”这样两个词来形容她。

在工作中,崔之骍老师对自己要求很高。作为数学老师的她,平日里写得一手好字,普通话达到了语文老师标准的二级甲等水平,“工作计划充分”“交流有条理”“逻辑思维超强”等等都频繁地出现在同事的口中。

从教三十载的时光里,崔老师始终对自己的职业满怀敬畏之心。即便是在当年校外培训最热的时候,专业造诣极高的她也从未出去有偿教学,只会在自己的学生成绩欠佳时利用休息时间给他们进行义务补课。

在原复旦二附中教导主任郑国芬的记忆里,曾与她同在初三年级组共事的崔老师总是穿着一身绿色的大衣,朴素、清爽但又很有品味,她这么评价道:

个人穿着:朴素大方

物质生活:戒奢崇俭

教学工作:一丝不苟

教师素养:追求完美

对待学生:严爱有加

为人处世:真诚率直

崔老师生病期间,瞿书记曾与其他两位数学老师一道去她家中看望。崔老师奉上点心水果,周到地招呼同事,即使在病中,家中也是一尘不染,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瞿书记赶到病房,她努力尝试坐起,并整理自己的头发,面带微笑,轻声回应。据护士说,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崔老师其实饱受病痛的折磨,但这一天她却向所有人呈现了一周以来最好的状态。

“她就是这样的,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学生纯粹投入,师者的形象和尊严对她来说是很重的”哥哥们动情地说。

弥留之际,崔之骍老师对几位哥哥表达了捐出遗产的打算,同时也不忘委托侄子在她走后专程去感谢曾在生前给予她慰问与照顾的二附中同事们。

师者的纯粹、生命的优雅,对崔老师来说仿佛从未流于表面,而是由内而外、贯穿了她的一生。最后,她将这份师者的热爱通过奖学金在更多学子的生命中汩汩流淌。

朴素、纯粹、高尚,崔老师,我们会永远怀念您,怀念一位普通的复旦老师。

  


2009-2021 © 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沪ICP备15043581号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