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图书馆这些珍藏的捐赠故事,你一定要知道!

时间:2024-04-23浏览:10设置

世界读书日 百年复圕

1918年秋,复旦大学何葆仁、瞿宣颖等戊午级学生因有感于学校图书之匮乏,自发成立戊午阅书社。各同学捐赠大洋二元购买书籍,并分掌社事。“复圕”(复旦图书馆)遂自此发轫。

1924年,杜定友为募图书馆建筑款,拟《复旦图书馆计划》,言“盖大学而无图书馆,犹人之有躯壳而无灵魂也”论。


左图为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定友,曾任复旦图书馆主任。

△ 1924 年复旦图书馆计划

复旦图书馆筚路蓝缕、几经曲折,从仙舟图书馆到复旦大夏第一联合大学图书馆,从相伯图书馆到文、理科图书馆。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两校图书馆组建新的复旦大学图书馆。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得益于众多复旦人为复圕资源建设事业之无私襄助,今日复旦学人有幸在复旦图书馆汲取智慧的源泉、传承科学与文明之火种。捐赠作为一项神圣的事业,是复旦人与生俱来的传统。值此“世界读书日”之际,我们择取复旦图书馆的若干捐赠事迹,一起致敬那些塑造大学灵魂的前辈、校友与贤达。


陈望道、蔡葵夫妇的藏书、手稿

在复旦文科图书馆四楼的特藏中心,有一个属于望老的空间——望道书屋。

1963年,陈望道为复旦大学图书馆捐赠44册图书,这是复旦大学图书馆最早接收到的陈望道校长捐赠图书。陈望道生前立下遗嘱,希望将藏书悉数捐给复旦大学图书馆。他去世后,家属遵照遗嘱,将其收藏的2279册图书和用过的书柜一同捐给复旦大学图书馆。2016年图书馆特藏与数字化部成立后,将原分散收藏于图书馆各处的陈望道校长赠书集中保存,并于2018年建立望道书屋,将陈望道的藏书与书柜陈列于此。

复旦大学图书馆《望道书屋》

蔡葵(1901-1964),又名蔡慕晖,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翻译家,陈望道先生夫人。三十年代任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从事抗日救亡和妇女解放运动,同时为上海大学、中华艺术大学等校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震旦大学外文系代理系主任,1952年随院系调整进复旦大学外文系任教。

蔡葵教授著有《独幕剧ABC》《新道德标准之建立》等著作,还翻译出版了《艺术的起源》《世界文化史》《强者的力》《梁上君子》等译著。她于1937年翻译出版的格罗赛原著《艺术的起源》,从1984年起商务印书馆曾多次再版,影响深远。

2019年年12月,时值蔡葵教授逝世55周年之际,其亲属陈振新教授、朱良玉女士将蔡教授当年的翻译手稿捐赠给复旦大学图书馆,此次一道捐赠的还有陈望道亲笔题字“辞海”,该题字曾用于1965年未定稿版、1979年版、1989年版《辞海》。

复旦大学图书馆蔡葵教授生平及捐赠展



陈毅元帅藏书与文献

作为开国十大元帅之一,陈毅元帅不仅在革命战争中运筹帷幄、屡建奇功,还创作了大量诗作,文采斐然,故而诗人臧克家曾这样评论陈毅元帅:“上马杀敌,下马写诗,将军原本是诗人。” 柳亚子也赞美陈毅元帅是“兼资文武此全才”。

陈毅元帅一生阅读广泛,藏书丰富。幸运的是,元帅的藏书并未束之高阁。2016年起,陈毅元帅家属陆续向复旦大学图书馆特藏中心捐赠陈毅元帅收藏使用的中外文图书2000余册、线装图书955册、照片约3000张、叶剑英元帅亲题的“毅公书屋”牌匾等珍贵文献材料。如今这些珍贵藏书与其他文献资料均在复旦图书馆特藏中心的“毅公书屋”内收藏,其中还包括元帅照片集68册。

复旦大学图书馆《毅公书屋》






韩伦中校与延安鲁艺版画

韩伦中校为美国陆军航空队(今美国空军前身)队员,1944年9月8日,其所属机组在执行对日轰炸任务后遭日机追袭,飞机坠于渤海。韩伦中校与其他6名组员安全跳伞,在中国军民的倾力护送下,徒步1000余英里到达革命圣地延安。

韩伦中校等人在延安受到了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的接见,并受赠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版画作品集共15幅。

2017年,经密歇根大学教授唐小兵牵线搭桥,复旦大学图书馆与捐赠人沟通之后,韩伦中校三位子女将15幅版画以及与此相关的照片、日记、信件、回忆录(China Walk)等文件无偿赠予复旦大学图书馆。

韩伦中校子女捐赠的这批版画创作于1941年至1944年期间。作品题材类型丰富多样,生动地刻画了解放区的生活风情、生产战斗、民主生活等场景,艺术化地呈现了延安等解放区的那段红色岁月。

韩伦中校和他子女捐赠的鲁艺版画



顾维钧数字档案数据库

顾维钧(1888-1985),字少川,江苏省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是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时期外交界的领袖人物,生前曾向母校哥伦比亚大学捐赠了个人档案225盒,其家属在顾维钧去世后,又向哥伦比亚大学捐赠了57盒顾维钧生前所留的文函及照片。

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顾维钧家属以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共同合作,决定对哥伦比亚大学藏顾维钧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及编目整理。经三年努力,作为顾维钧档案主体部分的第一批225盒档案,已完成相关工作。在顾维钧家属、复旦大学著名校友严幼韵女士之女,杨雪兰女士的积极努力、联络协调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与哥伦比亚大学合作完成的顾维钧档案数字化成果,经社科院近史所捐赠,落户复旦大学图书馆。

复旦大学图书馆特顾维钧数字档案数据库


郭绍虞先生《宋诗话考》手稿

郭绍虞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古典文学家、语言学家、书法家,国家一级教授。郭绍虞先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汉语语法修辞等学科的理论研究,撰写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宋诗话考》《语文通论》等20多部著作,特别是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方面卓有成就。同时,郭绍虞先生在书法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名誉主席。

2019年4月,郭绍虞之子郭泽弘先生向复旦大学图书馆捐赠郭绍虞先生《宋诗话考》手稿。这部《宋诗话考》是一部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都很高的珍贵资料,手稿共三卷,分四册手工装订而成。一同捐赠的还有郭绍虞先生生前用过的毛笔、笔筒、笔架等文房用具,一幅顾颉刚、叶圣陶等人题字著文的郭绍虞画像,以及108册图书。

郭绍虞先生曾两次出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共长达12年之久,对图书馆情有独钟。如今,郭先生的这部手稿回到了复旦图书馆,回到了他曾工作过的地方,对郭先生而言,是夙愿的达成。

郭绍虞先生《宋诗话考》手稿



赵景深先生线装古籍

赵景深(1902-1985),字旭初,曾用笔名邹啸、露明女士、陶明志等。原籍四川宜宾,生于浙江丽水。现代作家、戏曲与民间文学研究者、资深编辑、著名学者、教育家和藏书家。生前任北新书局总编辑、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2018年5月荣获“上海社科大师”称号。

赵景深先生性喜藏书,积50年之功,曾一度藏书达3万余册,涉及古典小说、戏曲、俗文学、新文学等领域,其中有不少原刻本、初印本、写本、抄本,新文学初版本、稀见本。在这些珍藏中,又不乏诸如黄兆森博古堂刻的《四才子奇书》、廖景文惬心堂刻的《遗真记》等既是初刻精印本、又是绝版本的珍品,以及诸如《三笑姻缘》等孤本。

赵景深先生去世后,1986年赵景深先生的夫人李希同根据先生遗愿,向复旦大学图书馆捐赠了27000余册书籍。在赵先生的赠书中线装古籍达2000余种,覆盖了经、史、子、集、丛各类,成为复旦图书馆古籍收藏的特色之一。

赵景深家属捐赠的线装古籍


漆琪生教授《资本论大纲》手稿

漆琪生(1904-1986),原名相衡,号伯勋,经济学家,师从河上肇研究《资本论》,曾任复旦大学经济系主任、经济研究所所长等职,《资本论大纲》撰写者。

1945年1月开始,至1986年4月,除1950至1953年间的两次短期调职外,漆琪生一直在复旦大学任教,教授《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史说》《中国经济史》《农业经济》《货币学》和《金融学》等课程。他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

漆琪生研究资料由其家属捐赠,其中包括漆琪生代表作《〈资本论〉大纲》手稿,数量众多的学术笔记本、草稿、修改稿、讲义稿、定稿,以及与计划经济时代相关的经济领域论文手稿、漆琪生自传草稿、誊写稿等手稿资料。

经济学家漆琪生先生


施坚雅文库

施坚雅先生(George William Skinner,1925-2008)是美国著名中国学家、人类学家,1925年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市,1942-1954年先后在深泉学院和康奈尔大学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期间曾在中国成都和泰国曼谷进行田野调查,1947年起在康奈尔大学任教,之后担任过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人类学教授,从事中国社会和海外华人社群的相关研究。

2001年开始,施坚雅教授和复旦校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围绕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项目(CHGIS)展开深入合作,并曾应邀访问上海。2008年,施坚雅教授不幸罹患舌癌,生前立下遗愿,希望将自己的西文书刊全部捐献给复旦大学图书馆。2009年,在施坚雅夫人和时任图书馆馆长的葛剑雄教授共同协调下,施坚雅教授捐赠书刊从旧金山运抵上海。

葛馆长曾希望在江湾李兆基图书馆开辟专室建设“施坚雅文库”收藏和展览施坚雅教授赠书,但施坚雅教授的夫人表达了“不建设专门文库,将赠书作为普通图书上架,以便复旦师生借阅利用”的愿望。葛馆长尊重施坚雅夫人意愿,因此,复旦大学图书馆在完成书刊编目后,将其全部上架,并向读者开放。

施坚雅教授和他的书刊


向异音乐作曲资料

向异(1926-2017),著名作曲家。在几十年的音乐创作生涯中,他曾为《草原上的人们》《李双双》《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40余部影视作品作曲。

2019年,向异先生夫人袁圆女士将保存的手稿、信件、日记、油印资料、图书、期刊、照片等资料捐赠给复旦大学图书馆。这批资料中有著名歌唱家郭兰英、著名小说家李准等人的来信;手稿主要围绕电影音乐创作展开,包括乐谱手稿、札记、创作草稿等;日记较为系统地记录了向异先生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建设时期的见闻、感受;向异先生还保留了1950年代到21世纪初的150多份节目单。向异先生的资料为我们了解风云激荡的20世纪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向异先生和他家属捐赠的手稿、信函、期刊等



卢新华校友《伤痕》手稿、读者来信

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破例以整版篇幅发表复旦大学77级中文系校友卢新华的小说《伤痕》,一时间轰动文坛,“伤痕文学”由此而来。

小说发表后,卢新华收到了2000多份读者来信,他始终细心保存。2018年10月,卢新华校友向复旦大学图书馆捐赠了《伤痕》的手稿、读者来信等珍贵资料。

一个时期的文学不仅仅是由作家和作品定义的,一部有影响力的作品连同热爱它的读者一起,构建起完整的时代回音,伤痕文学思潮从复旦校园里产生,又最终悉数回归这里。

卢新华校友捐赠的《伤痕》手稿、读者来信资料


复旦诗藏中心

2017年,复旦大学图书馆成立“嘉润·复旦大学诗歌资料收藏中心”

自成立起,复旦诗藏中心就得到了多批来自校友的重要捐赠,比如著名诗人、艺术家、复旦诗社创办人许德民先生捐赠大量手稿、信件和绘画,诗人高晓涛先生将同为复旦校友的好友诗人马骅遗留的诗歌资源捐赠给了诗藏中心,诗人肖水多次捐赠手稿和大批非公开出版物资料……复旦诗藏中心以建立当代诗歌资料为中心,勾勒出诗人个体的成就和谱系,籍此洞见中国当代诗坛的全貌,以推进新诗写作、收藏和研究三方面的互相激发。近年来,复旦诗藏中心的馆藏因校友捐赠而得到了极大丰富,已成为同类收藏机构中的重镇

校友捐赠的诗稿 诗刊等


林章松先生《松荫轩藏印谱简目》

印谱是中国古籍中的特殊门类,具有征文考史、文化收藏、艺术鉴赏、投资等多种价值。2022年9月,复旦大学图书馆特藏出版系列第一本《松荫轩藏印谱简目》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正式推出,该书著录香港著名印谱收藏家、著名金石学者林章松先生松荫轩所藏历代印谱3000余种。

复旦大学图书馆特藏出版系列

《松荫轩藏印谱简目》

2018年,林章松先生将所藏印谱资源陆续捐予复旦大学图书馆,双方秉持“共建共享、公开公益”的理念,以松荫轩藏品为基础,集合各方力量,着手搭建专业、学术、友好、开放的印谱数据平台,2019年11月,复旦大学“印谱文献虚拟图书馆”(一期)正式启用。

复旦大学图书馆印谱文献虚拟图书馆


岁月悠悠、历史有痕,

这些被悉心安置在图书馆的捐赠珍藏,

只是图书馆浩瀚书海的一滴。


它们既是信任、更是嘱托,

让后来一代又一代的复旦学子受益其中!


此途繁华似锦,

未来仍愿同行!


因为,捐赠是一项永恒的事业!

2009-2021 © 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沪ICP备15043581号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