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复旦大学,和南洋华侨商会的关系十分紧密,其中最大的牵线人便是第二任校长李登辉先生。李登辉生于荷属东印度爪哇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三十岁之前一直在南洋及北美求学和任教。他是福建省同安县(今属厦门市),与众多近代著名的华侨商会领袖,都算得上是大小同乡,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陈嘉庚、黄乃裳、李功藏等等,就是其中的翘楚;本文要讲述的黄奕住,也是李校长的厦门老乡。这种同乡之谊与当日华侨强烈的爱国情怀,共同为年轻的复旦注入了生机。
李登辉校长主政复旦以后,一直积极运作复旦回归江湾初创之地。在陆续奔走下,复旦购置了江湾的土地,即如今复旦校园西半片环相辉堂区域,并于1917年升格为私立复旦大学; 1920年冬,复旦大学新校舍在此奠基动工,奠基石原物即现嵌于燕园假山石壁之中,而1921年落成的“江湾新校大门”,即百年校庆时复建的老校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为复旦步入成熟之起点,影响后世校园格局的建筑群的先后落成,即是复旦成熟的表征;其中同年落成的,就有当日颇有名气的奕柱堂。
当时荷属东印度糖王、后来成为银行家的黄奕住(Oei It Tjoe,1868 年- 1945 年)捐献一万元,为复旦大学盖了一栋大楼,为纪念此一善举,复旦将此楼命名“奕柱堂”。起初,奕柱堂是用作校办公大楼,八年后的1929年,又为奕柱堂添建两翼,后为纪念复旦大学前教务长薛仙舟而改名仙舟图书馆。在抗战中,奕柱堂的东侧屋顶被日军的炮弹掀去一角,战后修复。奕柱堂翻新重建之后的今址,便为复旦大学700号,校史馆所在地,静静地记录着百年老校的每一寸过往。
黄奕住是福建南安人,出生贫寒,下南洋后因经营制糖业而成为东南亚首富。五十岁后他荣归故里,定居鼓浪屿上;鼓浪屿上最为景致典雅的别墅,便是黄奕住修建的“黄氏花园”。晚年的黄奕住,除了创办银行、扶助华侨工商业实业外,还积极投身教育慈善之中;包括捐建复旦奕柱堂外,还为厦门同文书院、厦门大学及各种乡学小学捐资甚夥,深得八闽士绅的敬重。
黄奕住与复旦的因缘,并没有因为捐助过草创时的校园而完结,在他故去的解放后,他的后代又间接地与复旦产生联系。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他的千金黄萱先生成为中国文史研究界的高峰、时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陈寅恪先生的助手。
陈寅恪先生一生游学“东西洋数万里”(氏著《赠蒋秉南序》),早年曾求学于复旦公学,是早期复旦最赖以骄傲的一位校友。作为助手,黄萱先生为陈先生晚年著作的撰写与整理立下首功。这段历史,经陆健东的《陈寅恪的最后 20 年》一书披露,而为大家所熟知。陈先生曾极力赞赏过黄萱先生的“门风家学之优美”,黄先生也为陈先生晚年最重要的知音。有人说过,陈先生晚年能得到黄萱这样的助手,可以视作是枯木逢春、有幸三生,这是对黄先生最高的褒奖。
陈先生晚年两位最忠诚的助手、弟子,除了黄萱先生外,另一位便是受性命之托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先生。他最为人称道的,是在晚年放弃了自己在研究方面的发展与著作的整理,转而全力搜集、整理和编辑恩师陈寅恪的著作,嘉惠学界,为世之学人敬重。
文革过后他与黄萱先生有过不少交流;而上海古籍出版社要出版陈先生的文集时,黄萱先生亦不辞劳疾,两次抱病来沪,为遗文补充材料。作为曾建捐助过老复旦的恩人之后,黄萱先生与来自复旦的学人,并及陈寅恪先生一道,共同守护了中国旧式文人的诺言与尊严,这是属于吾国文化中最为悲怆与坚忍的一笔,也是如今复旦人最重要的财富。
文/王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