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道与治道楼

时间:2021-10-18浏览:277设置

初冬时节,金黄色的落叶纷纷扬扬地铺在校园大地,展眼望去,只有校门前的那片草坪依旧碧绿如茵,创始人颜福庆老校长的塑像就坐落在这片草地上,凝视着整个校园,目光慈祥安然。草坪的右侧,屹立着一座淡紫色外墙的 12 层建筑,虽然称不上豪华气派,但它却可形象地勾勒为一位上医学子的塑像。它就是治道楼,楼名取自于一位杰出的美籍上医校友——张治道先生  

五十年,一百岁

1989年9 月,历经3年建造的治道楼终于落成了。时任卫生部、上海市和上海市侨办的领导应邀出席了治道楼的落成典礼;海内外校友、在校师生齐聚楼前,幼儿园小朋友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地共同庆贺大楼的落成和启用,衷心感谢张治道学长爱校荣校的奉献精神。建造这栋大楼的经费,正是来自于张治道先生的无私捐赠。  

早在上医建校60周年校庆之时,身在美国的张治道先生毅然把毕生勤俭节约积攒下的100万美元捐给母校,用于建造具有医学科研和学术活动功能的大楼。  

199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向他颁发了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最高奖项“白玉兰”奖,以表彰他的爱国精神和支持祖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义举。2008年,时过近20年,复旦大学的最高奖项“校长奖——杰出校友奖”再一次颁发给这位年届百岁的老学长张治道先生。这是继闾丘露薇、马骅、季丽丽、章晟曼、方永刚等五位校友获此殊荣后的第六位杰出校友。颁奖大会当日,张先生在家人的陪同下,坐轮椅来到大会现场,发表了以下感慨:“回想1999 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国庆之际,我荣获了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白玉兰奖’;今天,在百岁之时,我又获得母校颁发的‘复旦大学校长奖—— 杰出校友奖’,一个50周年,一个百岁,可谓意义重大。此景此情,我将永远铭刻在心。”  

治道楼奠基仪式

获颁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

治道楼奠基仪式

获颁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


不同于其他的慈善家,张治道先生没有庞大的家产,更没有地位显赫的亲友帮衬,他的财富源自一步一步的拼搏和一点一滴的积累,很少有人舍得把自己一生的积蓄和盘捐出,但张治道先生却这样做了,究其原因,还要把张治道先生的故事从头讲起。  

母亲最信任的人

1909年,张治道出生在湖北荆州的一个牧师家庭,家中总共有10口人,而父亲的收入有限,好在他有一位贤淑善良、持家勤俭的母亲,硬是把这个家庭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张治道先生自幼十分好学,当时的荆州、武汉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停课、转学成了张治道的家常便饭。在教会学校里,张治道完成了从小学到医预科的学习。中学时期,张治道参加了时任湘雅医学院院长颜福庆的演讲大会,立志学医,颇得颜福庆院长的赏识。  


即将升入更高学府的十字路口,细心的母亲十分了解张治道上进与好学的性格,把家中的所有积蓄交给了他,嘱咐他完成学业之后还要把弟妹三人培养上大学。母亲的信任令张治道十分感动,深感担子沉重,因为这一笔积蓄根本就不足维系一个人上大学的费用。面对这一难题,张治道经过认真的考虑,着手在节省开支上下功夫,生活上精打细算,选择教学质量好而学费相对较低的学校就读。1939年,张治道先生终于从颜福庆老院长创办的国立上海医学院毕业了,并找到了工作。他不辜负母亲的信任和期望,帮助弟妹们顺利地完成了高等教育。从此,张治道先生也渐渐养成了克勤克俭、精打细算的习惯。  

抗战爆发后,张治道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抗日流动手术队,后随校迁往云南昆明。曾被借派到中央研究院、重庆卫生署和中央医院内科,从事农村防疫及公共卫生和内科医疗工作,筹建了金刚坡公路卫生站。  

节省的远航

1944 年,在完成抗战时期的一系列医疗任务后,张治道在朱恒璧院长的有力推荐下,搭上了前往美国自费进修的航船。有趣的是,张治道并没有花钱购买去美国的船票,他在印度搭上了一艘美国的军医船,应船长之邀担任了随船医生,作为照顾随船几百位中国空军和学者的医生,船长免去了他的船票。  

在美国的四年时间里,张治道先生先后在波士顿哈佛大学麻省医院供职内科研究员、获得了宾州大学医学研究院内科专科证书,内科科学硕士学位。在攻读学位期间,他住的是房间狭小而且价格低廉的“博士楼”,吃的是自制的廉价食物。靠着勤俭节约和精打细算,张治道硬是从衣食住行中“克扣” 出自费进修的费用。在这期间,他还收获了和李奉女士的爱情,1947 年,两人在纽约结婚,时任院长颜福庆正是他们的证婚人。  

1955年,张治道再次搭上了去往美国的航船,为了能在美国行医,他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边工作边自修考取了加州的医师执照。创业时期是艰难的,张治道在医院任日班医生的同时,还兼职任另外两家医院的夜班急诊医生。  

回忆起这段难忘的岁月,张治道这样说:“我年轻时要打几份工,每天7点到9点先去自家附近的医院做外科助手,9点到自办的诊所为病家诊治,晚上或假日则到邻近医院诊室继续打工,这么辛苦每天才有可能获得几百美元的收入。打工的医院离家不远,太太李奉专门为他送饭,为的是节省开支。另外我还抽空去听夜课,学经济、法律和投资;向朋友讨教,开始股票和房产的投资。我和太太从不乱花钱,坐的是美国国内最普通的汽车。有时也搞些房产,将5万美元买进的房子装修好,趁房价上涨时以60万卖出,就靠这样赚钱……”  

这种身兼数工的紧张生活一直持续到1960年。此后,他和一位犹太医师创办了 Falk-Chang 联合诊所。5年后,张治道终于有了自己的个人诊所。1976 年,张治道先生退休,结束了半个世纪的行医生涯。

热爱没有衰老

退休后的张治道却没有像大多数人选择的那样,好好去享受晚年清闲的时光。他时刻难以忘怀的是久离的祖国和母校,决意回国为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和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一份力量,为此,他尽心尽力,甚至拿出了自己奋斗和勤俭所攒下的全部积蓄奉献给了他的母校。张治道先生的节俭绝不是“抠门”,他期待着的是那份更为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1977年,他成立的张治道—李奉基金会,先后资助了49名国内学者赴美进修;1987 年,上医建校60周年华诞之际,他捐出了100万美元,用于建造了这座屹立于枫林校区的治道楼。这样的捐赠力度在当时的国内高校并不多见,而在上医的建设和发展进程中,更是首次。  

如今的治道楼,按照张治道先生的初衷,5层以上全都用于实验室。这里也诞生了许许多多的医学科研成果,许许多多怀揣着治病救人理想的医学学子在这里踏上了实现梦想的道路。治道楼正在为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医学事业的发展奉献着力量。  

治道楼是医学学子的另一座雕像,它的一砖一瓦都可以形象地展示出张治道先生那样的学子精神和风范。聪明而勤劳,节俭而富有实干精神,毕生热衷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始终牵挂着祖国和母校,一颗充满热忱的赤子之心永不衰老。  

颜福庆院长也许没有想到,自己曾提携和引导的那一位年轻人,居然会在半个世纪后以这样的方式感恩母校的培育。如今,治道楼将相伴在颜福庆塑像之侧,一同凝视着他们深爱着的母校。


2009-2021 © 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沪ICP备15043581号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