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成炬,大爱永存!临终前他再一次把自己的积蓄捐献给学院

时间:2021-12-17浏览:227设置

编者按:一位95岁复旦的老教授,在离开人世前的一个月仍心系学子、牵挂学院,将自己的积蓄再次捐赠设立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桂海奖学金”,师者大爱,照亮后人。他就是胡景锺教授,复旦哲学系的老系主任,他的故事很好地诠释了“为人师表”,努力做一个“大写的人”的学者风范。微光成炬,大爱永存。谨以此文,向胡景锺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

投身革命

胡景锺老师早年生活在广东,还去过香港。抗战时期,经常颠沛流离,并亲眼目睹日本鬼子的残暴。在患难之中,胡老师不忘学习,考上了上海的沪江大学。

在沪江大学,胡老师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阅读了不少进步书籍,逐渐成为地下党,他是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 

那个时候,上海还是国民党的统治区,地下党的活动经常面临危险。有一次,胡老师拿着一本《新民主主义论》跟一位同学会面活动,不巧被国民党的军队围起来了,四周都是国民党的兵,他们不断地聚拢起来,当时危机万分。幸好那位同学是上海本地人,他带着胡老师找到一条小弄堂,三转两拐地绕了出来。作为中共党员,胡老师在解放前常常面临这样的危险,但是他们为了追求真理,为了解放事业,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创设学科

复旦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开设宗教学类课程的高校之一。

上个世纪60年代,毛泽东主席从杭州回北京途经上海,在锦江小礼堂会见复旦周谷城、刘大杰教授,指示复旦要开设世界宗教课程。时任副系主任胡景锺为落实这一指示,于1964年邀请严北溟教授讲授“佛教哲学史”。

文革结束后,从1978年起,胡景锺教授在国内率先开设了“基督教思想史”课程,和严北溟先生的“佛教哲学史”一道,成为了1977年大学恢复招生之后,最先恢复的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宗教学类课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宗教学研究和教学的恢复与发展。

上世纪80年代,胡景锺教授积极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研究分析宗教问题,先后发表了《浅论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存在》《论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教会大学》《试论“人”在哲学地位中的演变——从批判神学的历史谈起》等一系列论文,并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论文奖。1984年底,在他的积极筹备下,哲学系牵头成立了跨系的宗教学研究室,胡景锺教授兼任室主任,这是国内大学中较早成立的专门性的宗教学研究机构。

当时,胡景锺教授刚从校长办公室主任调到哲学系担任系主任,工作非常繁忙,但他身体力行担纲教学和科研工作,亲自执教宗教学概论的课程。宗教研究室成立伊始,即接受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和上海宗教事务局委托,在复旦大学设立宗教干部专修科,为全国的宗教、民族和统战部门培训干部。他主编的《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以宗教哲学经典主题为对象,阅读文本涵盖了从古希腊到现代的西方宗教学者的作品,是学生理解宗教哲学的重要读本。

1986年,宗教学原理成为哲学系本科生的必修课,并推向全校,成为文理公共选修课。当时,严北溟教授、尹大贻教授接连开出几门宗教学课程,申报宗教学硕士点是具有实力基础的。但胡老师作为系主任,把申报的机会还是让给了其他学科点。直到1998年,宗教学才正式建立硕士点,2000年建立博士点。

胡景锺教授长期从事宗教哲学、基督教思想史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复旦大学宗教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是复旦大学宗教学学科的奠基者。哲学学院王雷泉教授回忆说,今天复旦大学建设成从本科到博士后完备的宗教学人才培养体系,是与胡景锺教授的努力分不开的。2018年7月24日,我与现任宗教学系主任李天纲教授一起去拜访胡老师,宗教学科三任负责人欢聚一堂。回顾这几十年的艰辛历程,感慨万千!作为复旦大学宗教学科的创始人,他对宗教学学科发展所面临的压力,非常关心和忧虑,但我们仍应尽人事以俟天命。好在胡老师开辟的学科道路,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后继者。

拳拳育人

胡景锺教授担任哲学系系主任期间,他倾注了自己巨大的心血和努力。他慧眼识才,留下了俞吾金、吴晓明等一批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者,有效地充实了哲学系的教学科研力量,为今天哲学学院学科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也为复旦大学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他常常思考,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胡景锺教授从自己长期的工作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

他说,以往看到的几乎是只见“才”不见“人”的培养措施。哲人云:培养人,“大写的人”,应当是“脊樑是笔直的,人格是闪亮的”。有此品格的毕业生,才能成为国家栋樑,社会的中坚。否则只能是职业能人,会赚钱的工具而已。作为哲学系,文学系,要在这培养人才的大潮中接受考验。

目前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已经建成了完备的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宗教学人才培养体系,总体实力雄厚。在2019年的QS学科排名中,复旦大学宗教学学科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33位。

离休之后,胡景锺教授依然笔耕不辍,发表了《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要认真对待宗教——纪念复旦大学开设宗教课50周年》《试析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试析“生命教育”的缺失》等忆旧、回眸、思索、探讨类的杂文20余篇,自编了《三叶集》。其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一位耄耋老人对国家、对民族、对教育事业的拳拳之心。

设奖励学

胡景锺教授始终牵挂哲学学院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为复旦哲学的人才培养尽心尽力,思索终生。

2015年底,胡老拿出自己的积蓄,向哲学学院捐赠20万元,为慕父母之孝以父母名字中“桂、海”二字冠名设立“桂海奖助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在校生、补助生活特别困难的在校生。至2020年,该奖学金已全部发放完毕。

2021年10月,对复旦哲学心心念念,始终牵挂发展的胡老,再次表达了向学院捐赠的心愿,他想在生命的最后时光继续使“桂海奖学金”发挥在哲学教育中的作用,激励哲学的学子。

2021年10月26日,胡老在医院的病床上签字,再一次拿出自己的积蓄20万元,继续捐赠“桂海奖学金”。 他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一片香飘的桂海,融入了对父母、对哲院、对复旦的爱,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截至目前,先后有33位本科生和研究生获得了“桂海优秀学生奖学金”“桂海励志奖学金”“桂海优秀学生单项奖学金”。这33位获得者,有些当面聆听过胡老的谆谆教诲,有些与胡老素未谋面,有些已经成为哲学教师,有些尚在继续求学。当听闻胡老仙逝的消息之后,无不动容感慨。

【胡景锺教授简历】

广东番禺人,1926.11.11-2021.11.29,复旦大学哲学系原系主任、教授。历任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校长办公室主任;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哲学学科评审组成员,上海市哲学学会常务理事。

胡景锺教授于1945年9月至1948年8月,就读于广州岭南大学;1948年9月至1950年2月,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并于194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后,先后于上海沪江大学、上海高校联合办事处、华东高教局任职。1956年8月,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进修结业,同年9月进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工作,先后聘任助教、讲师,并担任副系主任职务。1979年11月至1983年4月任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1983年5月至1984年10月任复旦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1984年11月至1988年12月任哲学系系主任,并聘任副教授;1991年起聘任哲学系教授;1991年7月离休。

2009-2021 © 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沪ICP备15043581号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