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化学解不开的人生——校庆日他受聘为复旦大学校董

时间:2023-05-30浏览:81设置

▲金力校长向阮伟祥校友(中)颁发“复旦大学校董”聘书

2023年5月27日复旦大学118周年校庆之日,“燕曦花开、青春归来:2023复旦大学校友返校日”活动在正大体育馆隆重举行,5000余名值年校友和家属回到母校,畅叙友情,感念师恩,共庆母校生日。

返校大会上举行了校董聘任仪式,在现场校友们的共同见证下,复旦大学校长、复旦大学董事会主席金力院士向化学系1982级本科、材料系1986级硕士校友阮伟祥颁发“复旦大学校董”聘书,阮伟祥校友夫人王一敏见证受聘。王一敏系原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1984级本科、1990级硕士校友阮伟祥校友始终关心和支持母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先后捐赠设立“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基金”“复旦大学法学院龙盛教育基金”“复旦大学高分子系龙盛-于同隐人才激励基金”等。今天,在母校建校118周年之际,阮伟祥、王一敏校友伉俪再次慷慨解囊,捐赠设立“复旦大学龙盛发展基金”,支持母校基础研究和人才引进。谨此衷心感谢阮伟祥校董为学校事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阮伟祥、王一敏校友伉俪及家属共同出席校董受聘仪式

现选编2014年9月《复旦人》总第19/20期(合刊)阮伟祥校友专访:《他与化学解不开的人生》一文,彼时,他刚刚捐赠设立“复旦大学法学院龙盛教育基金”支持法学院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项目。

三十二年前,他带着家族的荣耀与希冀成为了复旦大学化学系的一名新生;二十一年前,他选择留在母校,执掌材料系一方三尺讲台;而今天他是全球化学染料行业的弄潮人和上市公司的掌舵者。

他是阮伟祥,复旦大学1982级校友,现任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回顾三十余年的人生经历,化学是阮伟祥事业的起点,更是他人生中绕不开躲不掉的重要命题。

“ 8 0年代到现在,中国社会变化很大,每个人在这30年间的变化也很大,但是我的人生很简单,除了化学还是化学,从读书到复旦至龙盛,我的人生就这么两部分,由化学构成。”他说。

没想过还会回去

如果不是因为中学化学老师的影响,阮伟祥大概不会这么快就和化学结缘,“所以老师对人影响很大,特别是中学的时候正是人生做选择的时候。”中学时他的成绩很好,老师的题目如果做不出,有时还会让他来帮忙解答。

1982年秋,没有悬念的,生于浙江上虞农村的阮伟祥成了村里第一个考入复旦大学的高材生。

在当年,考上大学是一张告别农村的通行证,意味着从此踏入更广阔的人生境地。而考上复旦大学这样的名校,在阮伟祥父母的认知里无疑更是一张将儿子从乡村送入大城市的单程车票。父母认为阮伟祥离开家乡之后就不会回来了,于是按照大婚的规格宴请了全村的人庆祝儿子考入大学。他们担心以后再没机会为这个儿子在村里再办一次这样的喜宴。那仿佛成了阮伟祥与家乡告别的一个仪式。

就这样,阮伟祥进城了。

到了复旦没多久,他立刻感受到“文明的冲突”,应接不暇的新鲜事物让人眼界大开,“比如图书馆,这么多书;比如运动设施,在农村里我们没有一个正规的足球场,比如现在一号楼二号楼宿舍前的排球场、篮球场,这些都令人羡慕。”不过很快地,他就如鱼得水了。

大一大二时,阮伟祥住四号楼,同一层还有中文系男生。楼里每层有一个盥洗室,一到洗漱时间,光着膀子的青年们就开始在湿漉漉的大开间里上演各种戏码,有朗诵诗歌的,有唱京剧的,那会四号楼还是鸳鸯楼,顶楼住着女生,这些穿梭如织的“裸男”还不时把过路女生唐突得花容失色。当然,各类论辩也经常发生,化学系和中文系没事就打起擂台,“中文系有时还辩不过我们”,阮伟祥普通话不好,只能一旁观战,但也看得热血沸腾。

化学系是大系,一个年级5个班,阮伟祥的成绩一如既往地好,本科毕业后又升入材料系高分子专业继续读硕士,1989年,阮伟祥成了同学中唯一一个留校的人,正如他父母所料想的那样,留在大都市上海,成为了复旦大学材料系的一名讲师。

还在念本科时,他结识了在上海医科大学念书的妻子,毕业后就裸婚了,阮家家境其实颇为殷实,但阮伟祥上大学后几乎就不再向家里伸手要钱,“包括结婚、工作都是这样。”

小两口就这么盘算着在上海扎下根来,父母也没想过把他拉回家里,“他们还是希望我做科研、出国、做教授,这条路其实不错,可能更好点。”不仅是他父母,阮伟祥也不会想到自己还会重新回到家乡。


放弃教职回到农村

阮伟祥的父亲极早地嗅到了改革开放的春风,早在1979年就成立了上虞县纺织印染助剂厂,阮家也是当时上虞县最早的几个“万元户”之一。到了1989年,这一从江南水乡式作坊起家的家族企业已经初具规模,达到了每年两三千万的销售水平,经过乡镇企业、承包制、股份制等一系列改造,90年代初销售额更是达到一个多亿。

1993年,阮伟祥的父亲阮水龙已经被称作染料行业里的“助剂大王”,但助剂只是配套的小产业,技术门槛不高,发展空间有限。阮水龙决定转型生产相对技术含量较高的分散染料项目。从生产助剂到生产染料,对技术的要求和人才的要求都提高了。

阮水龙急需一个懂技术的帮手,于是出于家族企业发展的需要,阮伟祥辞去了复旦的教职,回到家里。当时的他也想过帮助家里渡过难关,完成龙盛的转型之后就再回到复旦校园,但没想到这一接手就是一次和讲台的彻底告别。

很难说阮伟祥对于教师生涯没有一丝留念。时至今日,对于93届以后毕业加入龙盛的复旦学生,阮伟祥都更喜欢他们称呼自己阮老师,即便现在他已经是这家公司的董事长。

回到上虞的那一年,阮伟祥刚刚27岁,就做了龙盛的总工。刚刚从校园里走进生产一线的他并没有工程的经验,因而需要补很多功课。阮伟祥只得白天工作,晚上看书学习,或者去车间里请教老师傅。由于人手匮乏,被父亲委以重任的阮伟祥,不仅仅要负责技术,管理、经营也都要学习。从计划经济中刚刚解放出来的市场条件百废待兴,恰好给了阮伟祥一个边学习边工作的机会。

一个江南水乡的家族式作坊如何发展成为今天的在化工领域独占鳌头的上市公司?回想那一路的披荆斩棘和筚路蓝缕,阮伟祥坦言是在复旦多年的教育与熏陶给予了他高于常人的超前眼光与开阔视野。

在生产实践中,他敏锐地意识到,当时国内的化学染料生产厂都受限于苏联技术的影响。打开国门一开,龙盛和国际上的主流染料生产是脱节的。

在发现了国内染料生产的技术先导特性之后,阮伟祥抓紧着手从国外聘请了顶级的化工方面的专家。一个技术人员的费用十多万美金,还不算翻译、食宿、机票等其他附加支出。他甚至索性把办公室设在专家的房间旁边,一有问题就可以上门请教。

“当时有一个信念,既然什么都是要从头学起,不如就跟着最好的老师。”阮伟祥说。时至1997年,技术带来的差异让龙盛在染料行业独占鳌头,成为了行业里的大拿。

也正是在这一年,龙盛开始搞规范化的股份制,为上市打基础;2000年开始进入上市辅导期;2003年成功上市。时至今日,龙盛的市值增加了20多倍,业务也开始从化学产品向金融、房产领域扩展。截止2013年末,龙盛集团的总资产已超过了189.7亿,在行业内遥遥领先;总市值约为232亿。而根据《理财周报》 2014年7月发布的中国家族财富榜显示,浙江龙盛的阮氏家族以768,061.36万元的资产位列化工专项榜单第五。

龙盛从默默无闻到引领行业的发展路程中,阮伟祥既是见证者,更是吹响前进号角的先行者。在业务和管理上展露出能力与抱负,让阮水龙最终选择将龙盛递交到了阮伟祥的手中。

“我做了老外的老板”

“如果不在复旦学习,我恐怕很难获得现在的视野和胸怀。”这是阮伟祥回忆学生时代时多次提起的一句话。带着浙江龙盛进入国际市场一展身手是阮伟祥近年来的重要目标。

2008年收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占有全球21%市场份额的染料龙头德司达陷入了流动性不足的困境,最终资金链断裂。2010年2月,印度KIRI公司通过其子公司新加坡KIRI公司分两次完成了对德司达的收购。外界都以为是印度KIRI公司成功拥有了德司达,其实龙盛才是收购德司达的真正“操盘手”。

龙盛在2010年初出资2200万欧元认购了新加坡KIRI公司的可转换债券,约定在5年之内随时可以转成股份。债转股后,龙盛持有新加坡KIRI公司62.4%的股份。于是,龙盛和印度KIRI公司成为德司达重组后的两大股东,而龙盛是控股方。

这一震动了染料界的并购案例,被中国染料工业协会秘书长田利明称作是世界染料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的事件,是世界染料史上的第三次大转折,预示着中国染料企业将登上世界染料舞台的中心。

谈起这宗收购案,阮伟祥颇为得意。收购环节中的细节,用可转换债券取代直接认购股权的方式,成功帮助龙盛规避了印度等国的反垄断审查。

并购以后,协同效应迅速体现。德司达在产品方面的优势为龙盛所利用。据2013年龙盛年报显示,仅特殊化学品一项销售金额就增长了129%,这归功于德司达对龙盛产品线的丰富。另外,销售渠道、品牌、专利、对行业的控制力等方方面面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阮伟祥透露,并购之前染料的利润是三个亿左右,并购以后目标超过20个亿。

阮伟祥说自己积极推进龙盛参与国际化的目的之一,就是想要通过龙盛的变化,让整个行业都发生变化。“从复旦出来以后我回到乡下的家族企业,谁也不会想到20年以后我做了老外的老板。”阮伟祥感叹。

通过控股德司达,已经执掌了染料行业话语权的龙盛,下一步的目标在阮伟祥看来就是要“成为更有责任感的公司”。他说:“公司越大承担的责任越多。”阮伟祥认为要对龙盛的未来抱有激情和想象力。一方面他不希望把公司的目标定得很具体;另一方面,他愿意接受挑战,通过挑战更多地承担一个企业的社会职责。

2009-2021 © 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沪ICP备15043581号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