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3日,复旦大学“青山学子卓越提升计划”座谈会在复旦大学校友馆举行。

青山慈善基金会理事长、秘书长兼党支部书记董玲敏、副秘书长刘池冰、行政部副总监朱秋华、项目主管王慕尧及两位志愿者桑黎阳、庄欣欣莅临复旦校园,与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复旦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团委等有关领导开展工作交流,与青山项目受益学生举行座谈交流,座谈会由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林晶晶主持。

会议由复旦大学对外联络与发展处处长、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刘莉热情而真挚的欢迎辞拉开序幕。她首先对青山慈善基金会七年以来通过复旦基金会持续设奖助学的无私善举表达了最诚挚的感谢,同时她也以校友馆“馆长”的身份对在座学子提出期许,希望同学们走出复旦后能传递这份善意、回报社会。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将持续托举学子孵化创业梦想、创新理念。

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赵小斐随后介绍了复旦大学青山学子项目开展情况:
项目自2018年设立至今已累计资助我校学生750人次,每年资助人数由设立之初50人,如今已增长到每年130人。项目受助学生群体品学兼优,全面发展,多人次荣获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以实际行动回报所获得的宝贵资助。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也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目的之一,针对这一议题复旦大学团委副书记朱逸骏深入介绍了复旦大学青年科创工作及科创赛事开展情况。他从品牌科创赛事培育、科创行动实施方案、科创资源助力孵化等三方面阐释了复旦不惧挑战、追求卓越学生科创内核,并从科创赛事方面提出了科创赋能青山学子卓越提升的新命题。

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王茂异结合学校六大创新学院建设的新格局,提出应进一步拓展新工科实践基地的建设规模与内涵,并优先鼓励和支持受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推动学生资助工作从“保障型”向“发展型”跃升,助力其全面成长与卓越发展。

董玲敏理事长在听取了以上情况介绍后,表示青山慈善基金会将在后续进一步深入了解青山学子的个人成长发展需求,携手复旦大学育人资源为项目受益学生搭建更多实践平台,实现资助项目的转型发展。
随后,青山慈善基金会嘉宾与18位复旦大学项目受益学生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座谈会上,来自法学院、代谢与整合生物学研究院、公共卫生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的10位本科生和研究生项目受益学生代表分别汇报了各自在校园学习、科研所取得的成绩及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经历,并代表项目受益学生向青山慈善基金会表达衷心的感谢。
交流结束后,刘莉秘书长向董玲敏秘书长颁发了捐赠感谢牌。

项目受益学生代表将寄托着所有受益学生感恩之情的明信片交与董玲敏秘书长手中。

座谈会的最后,董玲敏秘书长再次鼓励同学们要坚定信心,早日实现从受益到助人的转变。她也谈到青山慈善基金会目前同样处于从简单的经济资助到心理支持、能力发展、视野开拓等多维度发展型资助的关键转型期。基金会目前在十个省份的大学生资助项目中配套了青山陪伴赋能工程,为学生提供同企业家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机会。她希望未来能在复旦搭建起同样的平台,将支撑中国企业发展壮大的企业精神、发展理念传递给更多学生,帮助同学们更顺利地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代谢与整合生物学研究院学生:
青山项目让我们能心无旁骛地投身学业与科研。您的支持犹如关键的“社会酶”,精准催化爱心能量向创新动力的转化,助推社会代谢的良性循环。正如人体需要通过新陈代谢将食物转化为能量,社会亦通过公益将资源转化为进步之源。这份善举终将反馈于社会健康的全面提升。愿公益的“青山”长青,愿科学的“代谢”永新!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我想,我们自己就好像青山上飘下来的一颗种子,一颗种子他的使命不仅是自身的发芽成长为小树,更重要的是通过开花结果,将这片青绿色蔓延到更多的,山,川,湖,海。我目前暂任CIRAM 青年讲师团团长,做了许多的科普和前沿领域知识分享,同时我也担任着两位云南孩子的梦想辅导员。我想我自己可能在物质上暂时是不富有的,但精神上是必定充沛的,来源于关怀,也来源于知识,因此也觉得应该做点什么。
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多么地幸运能得到这份无私的爱的托举,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这份资助对我而言,就像一束光,让我能够更安心地在法学之路上探索。法律是守护社会秩序、维护公平正义的利器,而青山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用这样的大爱之举助力教育,让我真切地感受到,除了法律条文中的正义,还有社会中实实在在的温暖善意。希望未来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守护更多像这样的善意与美好,让这份来自青山企业的爱,能够传递给更多的人。
来源: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