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复旦师生,来自校友的爱,请查收!

时间:2022-04-07浏览:106设置

大家吃到苹果了吗?还是准备吃或是正等待发放呢?今天中午,西安复旦大学校友会动员广大校友捐赠的3万斤共计1091箱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优质苹果陆续到达各校区。“延河浦江,风雨同舟,延安苹果支援复旦大学抗疫”一辆货车,1500公里,日夜兼程。这一口脆甜,只为师生所盼!

当3万斤苹果正在各校区有秩序地卸货、分发时,1996级基础医学院博士校友王国强了解学校正处于疫情防控吃劲阶段,毫不迟疑毅然捐赠100万元,设立硕世生物关爱基金,只为特殊时期,与母校共克时艰。

疫情当前,复旦校友与师生们风雨同舟,守望相助。他们说,“母校的事情就是我们的事情”“这是应该做的事,也是愿意做的事”。

3月13日起,根据上海市疫情防控要求,复旦校园启动准封闭管理。4月4日,学校又下发了《关于严格落实校园封控管理举措的通知》,根据上海高校疫情防控工作统一安排,学校采取严格封控管理措施,严格校门管理,严格快递物流,严禁外卖。随着疫情形势的严峻,为最大程度避免人员交叉,校内又实行“足不出楼”的管理措施。由于封控管理,陆续有同学通过“旦问无妨”反映没来得及囤够储备,希望学校能够提供一些基础物资。

师生有所呼,学校必有应。得知师生需求后,学校迅速响应,校党委书记焦扬等校领导亲自关心,多方联系,最终通过对外联络发展处(下文简称:外联处)与校友会积极筹措,经1978级经济系校友、复旦大学校友会副会长、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赵定理联系后,2004级经济学院博士校友、西安校友会副会长、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蒲小川倡议向母校捐赠3万斤“延安苹果”。

“经与母校联系,西安校友将捐赠3万斤洛川苹果,支持在校学弟学妹。”3月31日上午,在复旦大学西安校友微信群里,1986级管理学院校友、西安校友会副会长石德忠发起捐赠号召。“积极响应”、“这两年疫情无法回校看老师,感谢校友会组织捐助活动,以表心意”,群里校友积极回应号召。“号召大家募捐,就是希望更多凝聚校友对母校的情谊,大家力所能及,我也会做兜底工作,因为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也是愿意做的事。”

活动开始不到一个半小时,就收到9000余元捐款。当天下午1点半,捐款额超过2万元。4月1日上午10点,捐款超过4万,至下午捐赠活动结束,共收到77位校友捐款52000元。随后,蒲小川又捐赠12万元,补足剩余资金,并承接起联络采购与物流渠道的任务,“争取质量好,价格最优惠”。



“校友的反馈非常积极,有很多校友打电话来询问,对母校非常关注。”石德忠说。此次捐赠金额随意,由郝奇校友负责捐赠资金的收集和统计,原计划仅募捐一天,但校友们捐赠热情不减,群里不时有人询问是否还可以捐款,活动最后持续了两天。

来自革命老区的苹果,望师生平平安安

制定需求清单时,在陕西工作十年的蒲小川首先想到的就是苹果。“延安最有代表性就是苹果,也是最好的产业之一。中国每9个苹果中,就有2个出自这里。苹果还有平安的意思,愿复旦师生都能平平安安”与学校对接后,原计划感觉2万斤苹果就能满足学校所需,蒲小川还是决定一次性采买3万斤。“希望师生和在抗疫一线奋战的员工、医护人员尽可能多分到一些,补充维生素。”

延安作为革命老区,这次采购,石德忠也希望“能用革命老区的成果来支援学校抗疫,同时也对革命老区做贡献”

货源和资金都已到位,运输司机却成了难题。“运输到上海,面临着回来后被隔离十四天的问题,我们也积极协调,保障司机回延安后因隔离可能产生的损失,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蒲小川说。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西安校友会寻找到了承接物流的车辆和司机。

上海浦西地区自4月1日起封控,外地进沪物流多有不便。复旦大学办公室和外联处也积极帮助这批捐赠物资办理入沪通行证。

就这样,4月5日下午,从采摘地直接出发,1500公里,3万斤,1091箱延安苹果,两位司机日夜兼程,带着校友的祝福和对母校师生的关心,驶向复旦校园。

多部门联动,珍贵的物资要高效、安全地发到大家手中

4月5日晚11点半,当载满苹果的货车正在疾驰而来时,一个名叫“苹果群”的校内对接群组建起来了。学校办、外联处、保卫处、总务处、团委、学工部、研工部、医学学工部、人事处、枫林管委会、张江管委会、江湾校区等各个部门同事在群里迅速行动,开展爱心接力。

为了更加高效、安全地做好苹果接受和转运尤其是在校内人手紧缺的情况下,学校办草拟了专门的进校、消杀和卸货方案。3万斤,1091箱苹果,力求将西安校友会的爱心传递给复旦人。

学校办逐项核对、更新完善全流程方案,外联处实时跟进对接,保卫处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审批送货车辆进入校区,提醒司机不可下车活动,并在4校区7点位担当卸货主力军。总务处在卸货点完成对每一箱苹果车上与落地后的两次消杀,并抽调力量协助完成卸货工作。在消杀和静置规范后,学工部、研工部、医学学工部、团委、管委会等各部门组织的志愿者穿好防护服、佩戴好口罩、面罩、手套完成搬运工作,并将苹果分发到每位同学手中。目前,人事处、总务处、保卫处、管委会等部门正按照人员管理条线有序分发爱心苹果。

4月6日中午11点,写着“延河浦江,风雨同舟,延安苹果支援复旦大学抗疫”的货车载着195箱苹果,准时进入枫林校区。

12点39分,48箱苹果落地张江校区。

13点30分,本部和北区的457箱苹果正在消杀,手拿“延河江浦,风雨同舟,复旦感谢您!”的字牌,在校复旦人用自己的方式向校友致敬。

17点,江湾校区的167箱苹果到达指定地点,开始进行消杀。

“枫林已经准备好,就等校车进校了”,“为两位师傅准备了午餐,他们说来不及吃了,现在去张江”,“张江也准备好给司机师傅的午餐了”,“这批苹果非常珍贵,优先给教师学生吧”,“大家辛苦,向守护校园的各位致敬”,“苹果群”里,各部门同事联动,齐心协力做好物资接收消杀、转运、发放工作


苹果收到了,爱了爱了,幸福着,也感恩着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是复旦大学的校训,也是蒲小川和石德忠的微信签名。

“工作多年,我一直牢记校训,好读书、求甚解、学以致用,在工作和生活中收获良多。”蒲小川曾在上海工作很长一段时间,每当遇到困难,或心里难受时,就会到相辉堂前的大草坪坐一会,便觉得一切都释然了,“复旦一直是我心灵的家园。”他勉励师弟师妹们,“要不带功利心地对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同样,疫情当前,石德忠也希望师弟师妹们,“不论何时,都要把复旦精神弘扬下去,传递下去。”

复旦学子也在践行着“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2019级材料科学系本科生陈一凡就是参与这次派发的志愿者之一,“我体会到了学校对于我们学生的关心,延安地区对于支援复旦抗疫的热心,以及学校青年志愿者团队对于服务同学的坚定信念。一颗苹果虽小,却饱含了许多人浓浓的心意。在运送苹果的过程中,我对于能将这份心意传达给同学感到非常的荣幸和开心。”

今天作为分发苹果的“大白”,2019级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杨娟,写下这一段话,“穿一身防护服、拉一辆小推车,然后和大白们在阳光和树荫下穿梭,逐次分发至各楼宇,耳旁只有推车的轮子滚过的声音。手套里积聚的是汗水,但想到同学们将会收到这些甘甜清脆的延安苹果,我的心里也沉甸甸的!感谢战疫前线的每一位工作者,你们辛苦了!感谢各方浓情的支持,上海加油!

2020级新闻学院本科生王主,下午先去做了东区核酸检测的志愿者,刚脱下防护服回到寝室后就又去帮忙搬运苹果的,当终于坐在椅子上吃着苹果休息时,她感受颇深,“感谢西安校友会的捐赠和关切,封闭真的会让人倍加珍惜当下,所有的赠予与回馈的美好都加倍了希望我们用这种团结和温暖熬过这段辛苦的日子,早日享受好天气。”

在光华楼旁,教师和后勤保障人员们间隔两米,排着队在领取苹果,当看到苹果是来自延安时,一位保洁阿姨颇为惊喜,“这是我老家的苹果”。



在朋友圈、微信群里,也陆续有同学晒出收到的苹果,“感谢西安校友会送来的苹果!期盼的水果续上了”“这绝对是我过去十九年中,吃过最好吃的苹果”“妈妈,今天我们西安的校友给我们发的苹果,好安逸哦!”“这是封楼期间的第一份水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爱,觉得自己被学校照顾得很好幸福着也感恩着。”

更多的校友关爱,正奔赴复旦而来


3万斤苹果正在各校区有秩序的卸货转运时,1996级基础医学院博士校友、江苏硕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国强决定捐赠100万元设立硕世生物关爱基金,用于慰问在校外住宿的研究生,支持帮助他们渡过这段特殊时期

近段时间,“旦问无妨”小程序也收到了不少住在校外研究生反映生活上遇到的一些困难。

当他得知,学校正处于疫情防控吃劲的时期,尤其是校外住宿的研究生也有困难后,毫不犹豫,他当即就说“没有问题,母校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作为校友,我很高兴有这样回馈母校的机会。疫情当前,能为母校抗疫做点贡献,是母校给我的机会,也是我的荣耀。”

在疫情期间,他所创立的公司,专注于新冠疫情防疫物资研发、生产、供应及保障,不仅在全国第一时间研发推出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而且提供新冠病毒检测的整体解决方案,在支持全国新冠疫情防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西安校友会在进行3万斤苹果募捐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募捐活动。2013届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校友侯雨茜所在企业捐赠价值15万元医用防护眼镜;1982级核科学与技术系校友赵炜捐赠28.8万只一次性防护口罩,也在向复旦奔赴而来。

风雨同舟,守望相助,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关爱和支持,复旦人都收到了,疫情当前,也倍知每一口食物的来之珍贵、来之不易,但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就像一位同学收到苹果后,在朋友圈的有感而发,“希望,是我们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

感谢一直以来在抗疫战斗中关心和支持学校的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

来源:复旦大学公众号


2009-2021 © 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沪ICP备15043581号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