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人群,散发光和热!——复旦“仲英青年学者”抗疫中的公益故事

时间:2022-06-28浏览:492设置

“成功人生不在于财富或学识的积累,而在于尽己所能地奉献社会”——唐仲英

上海的疫情已渐渐消散。那段难忘的日子里,在复旦的校园、附属医院和上海的方舱、社区里始终活跃着一个以己之长、践行公益,服务周围人群,散发自己光和热的群体,他们就是“复旦大学仲英青年学者”。

他们有的奋战在“方舱”抗疫一线、守“沪”担责,有的在线上传播公益、隔离不隔“爱”,还有的坚守在校园、保一方的平安……他们微光成炬,向光而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温暖着校园和社会,播撒感恩和爱的火种。这里,我们分享几位复旦大学“仲英青年学者”抗疫中的公益故事,弘扬唐仲英先生毕生倡导的“心怀感恩、回馈社会”的理念和追求。

新闻学院

王懿老师

上海疫情发生以来,新闻学院学工组长王懿老师长期驻守学生生活园区一线,线上线下积极投入到校园抗疫保卫战中。同时,她发挥学生工作和专业优势,深耕生涯教育、心理健康、媒介素养培育等领域。热心公益的她带领学生团队持续开展教育帮扶,服务师生和社会,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

驻守园区坚守疫情防控一线


在东区与学生同吃同住的两个月里,王老师感觉到自己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更近了。面对学生一些非常紧急的需求,第一时间就能在现场使上力。在东区值守的日子里,王老师参与了学生核酸检测、超市快闪引导、公共空间管理、线下心理健康咨询、学生日常管理等工作。针对专硕学生在校外住宿面临的困难,密切关注学生,通过写信、视频会、互助文档、一对一沟通、物资发放等的形式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度过困难时期。

为了让在校抗疫的教职工减轻家庭负担,面向学校教职工子女,王老师带领新闻学院党团支部骨干开设了小记者公益云课堂系列课程,发挥专业特色,帮助在线值守的教职工子女丰富课余文化生活,提升媒介素养。


生涯教育引领学生终身发展


今年的毕业形势受多重因素影响非常严峻。为此,王老师通过生涯沙龙、一对一咨询、联系校友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维度的生涯指导。疫情期间,通过线上方式开展4期生涯沙龙。同时聚焦媒介方面职业素养提升,创建新·媒介素养UP站品牌主持策划活动4期,引导学生在有声语言、文字写作等方面提高理性有效表达能力,提升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作为学校生涯就业中心生涯咨询师,王老师面向全校学生提供一对一生涯咨询。“一对一的咨询,完全是问题导向的,能够对来自全校各个专业学生各类生涯就业的个性化问题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

校园封闭管理以来,王老师已经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为来自新闻学院、中文系、国务学院、外文学院、法学院、航空航天系、生命科学学院、哲学学院等不同的院系30余位本硕博学生提供了一对一的生涯咨询服务。所带新闻学院20专硕班级中就有30余名毕业生前往各类重点单位就业。

热心公益教育助力乡村振兴


作为复旦大学书院陪伴成长计划的指导教师,王老师已持续第三年带领百余名学生面向永平一中振兴班300多名学生开展日常化的连线帮扶。针对在线支教中的难点和痛点问题,团队在本学期策划推出了高考经验分享特辑6期微课,微课汇聚了学生志愿者积累的学习方法和经验,跨越时空的分享受到了永平师生的一致好评。

华山医院

熊祖泉医生

3月的上海,散发的疫情已有山雨欲来之势。322日,“仲英青年学者”、复旦上医附属华山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熊祖泉老师,联系上海疫情在“福庆·云学堂”讲座完“大流感与新冠肺炎”后,330日就接到了医院紧急集合的命令。他回家拿了换洗衣服后就匆匆赶赴上海临港方舱医院。复旦上医人在一声召唤之下,逆行出征,担负起“大上海保卫战”守“沪”有我的责任。

第二天41日,正好是熊医生40岁的生日。这个生日,熊医生虽然收到了幼儿园中班的闺女发来的一幅生日祝福画,也收到了方舱队友铺天盖地的祝福,但这个生日毕竟有点不同寻常。熊医生在匆匆吃了一碗有两个鸡蛋的寿面之后就又投入到方舱医院紧张的工作中去了。

临港方舱医院由江浙沪三支医疗队协作共管,联合开展医疗工作。其中上海医疗队由300名华山医院的医护和管理人员组成。熊医生担任了其中华山舱(B2-1F)的值班长,负责舱内大量的临床、查房和交班等具体工作。他还担任了江苏援沪医疗队和河南援沪医疗队的联络员,开展相关临床培训和信息互通工作,保证方舱各舱室的医疗服务水准同质化。作为一名党员,他还担任了华山医疗队临床医疗党支部的宣传委员,抗疫救治间隙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在大量的救治医护和组织工作之外,熊医生还不忘担负驻舱书院导师之责,积极结合方舱实际工作,与一线思政教学相结合指导学生……

3月底至5月下旬,整整两个月,熊医生和上海千万医护一道为守护上海这座城市、打赢“大上海保卫战”而奋战在抗疫的最前线!


管理学院

卫田老师

3月28日,在看到“党员到社区一线报道”的号召后,管理学院卫田老师就在“先锋上海”小程序上向小区所属街道报道。随后,她又到居委会亮身份、求分配工作。从那时起,她就一直活跃在小区的多个志愿岗位上。无论是组织管理工作,还是具体的日常服务,她都用心付出,任劳任怨。


小区因疫情封控后,很多居民日常所需难免不足。小区由此涌现了一些团长,但居委会和业委会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试图制定规章制度限制团购数量,引发了与团长、居民之间的矛盾。在4月7日晚业委会牵头召开的公开会议中,卫田老师以小区普通居民的身份,梳理各方需求,厘清矛盾点,并运用身为管理学院教授在管理能力上的优势,帮助他们化解矛盾,确定工作思路,并辅助最终的流程制定,促使相关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由于其出色的管理能力,卫田老师4月18日被所在居民区党总支任命为临时成立的“疫情防控工作队(在职党员)”第二党小组组长,围绕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大局,凝聚更多在职党员,服务社区,贡献力量。她所在的党小组共有30名党员,是小区五个党小组中人数最多的党小组。她迅速完成了党小组成员的对接、联系和交流群的组建。在此之后,每次的疫情防控,她带领第二党小组负责小区2号点位的核酸检测和相关人员登记等工作,确保每次核酸无一人遗漏,每次检测都能够有充分的志愿者参与。她还带头并积极鼓励所在党小组成员加入居民区成立的专业工作组(例如:医疗保障组、应急处置组、特殊关爱组),以矩阵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为所在小区的疫情防控工作贡献力量。


在后期的居民区疫情防控工作中,每每居委会遇到管理上的难题,她都会向党总支提供建议与思路,以求更科学地解决问题。


在完成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辅导员以及居民区防疫组织管理工作之余,卫田老师还积极参加具体的日常服务。例如:日常消毒电梯间,帮助邻居们取快递,协助团长分发物资,给物业送物资和食品等等。

这些事情虽小,但她一直做的很认真。她认为,疫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在这样的特殊时刻,如果能够帮助别人多一些,就能带动更多的人献出温暖。在她看来,志愿服务和教育的内核是一致的,都是身体力行,用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


生命科学学院

吴燕华老师

复旦大学自3月下旬进入了校园准封闭管理,长时间的在线学习和寝室生活的空间局限给很多同学们带去了很大的精神压力。


为了缓解疫情期间的焦虑情绪,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吴燕华老师作为活动策划和主持人,为大家开展了一期“与鸟为邻——从复旦人的窗外说起”的云观鸟活动,和同学们分享疫情期间在复旦窗外发生的鸟类故事,有育雏的乌鸫父母,有觅食的红隼,还有很多其他复旦校园的常客,邀请同学们一起看向窗外,聆听鸟鸣婉转,欣赏春回大地,与鸟为邻,与书为伴,在在线学习的日子里享受自然和知识的馈赠,传递温暖与希望!

活动最终吸引了近2000名同学的参加,甚至还有不少上海市的青少年朋友们也加入了直播节目,并与专家老师亲切交流讨论,活动反响热烈,给同学们的居家学习生活增添了自然保护的知识,也带去了一份特别的乐趣!


仲英青年学者项目

唐仲英基金会针对合作高校中在人才引进、培育和发展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自2016年开始逐步试行、推进的,针对具有“博士”学位,年龄在38岁以下,有潜力、有理念、并热心公益事业,且学校认为需要重点培养的人才。每位“仲英青年学者”资助时间为三年,资助期内青年学者要承诺以己之长身体力行的从事公益活动,并协助基金会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


2009-2021 © 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沪ICP备15043581号
返回原图
/